天黑就“失踪”的野鸡:藏在稻田里的生存智慧

大家知道野鸡为什么一到天黑就像“失踪”了一样?一位野生动物专家是这样说的,80%的人可能都不知道,野鸡其实曾和人类一同生活过,却最终没能被驯化。这背后的缘由,得从它们的“隐身术”说起。

野鸡的“隐身术”,本质上是为了避免被发现的生存技巧。它们白天格外活跃,因为这时视力极好,既能轻松找到昆虫、谷物等食物,也能敏锐察觉到周围的危险。但到了晚上,它们的视力会断崖式下降,甚至常常撞到障碍物,所以夜晚对野鸡来说是最危险的时段。为了活下去,它们会在天黑前找到藏身之处,比如低矮的草丛、茂密的灌木丛,或是靠近人类村庄的草垛、庄稼地。这些地方不仅隐蔽,还能提供一定保护,再加上它们羽毛的颜色和枯叶、杂草相近,只要蜷缩在草丛中,把头一伸,几乎就能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,很难被发现。

即便不幸被发现,野鸡也大概率能逃脱。它们奔跑速度极快,一次能飞一百多米,最高能飞到10米高。遇到危险时,会先助跑加速,再扇动翅膀飞起,迅速钻进附近的灌木丛或树林,还会采用“Z”字形路线奔跑,转眼就能转移到几十米外的新地方。

也正因如此,人类想要驯服野鸡,首先就得抓住它们,可这对古人来说并不容易。而且,野鸡在食用和产蛋方面都比不上家鸡,这就进一步降低了人们驯化它们的欲望。

说起来,每年老家水稻田里的稻子长到过膝盖高时,正是野鸡出没最多的时候。它们在稻田里活动,常常会溅起稻田里水“扑通”响,偶尔还会传来几声叫声,给寂静的田野添了几分生气。

1 条评论

  1. Avatar photo 巴布陇

    任何生物的进化都需要智慧的沉淀

    来自天津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